焦点快播:当银汉不再迢迢
(资料图片)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浩瀚的星空,对于用双脚丈量大地的人类来说,充满着永恒的吸引力。作为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不知启发了多少中国人的哲学思考和诗意想象。现在,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让曾经的遥不可及变得近在眼前。
中国空间站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每90分钟环绕地球一圈。即便借助特殊的望远镜拍摄,“天宫”也不过是浩瀚宇宙背景中的一个小点。然而,这并不妨碍很多人对“天宫”的亲近感。
每一次太空出征,总能引来“全民围观”。“高光时刻”频频刷屏的背后,浓缩了无数人的关注与期待。在海南文昌,许多游客不远千里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发射现场的震撼;在故宫、长城、丽江古城,当中国空间站经过上空,人们纷纷定格瞬间、同框合影;在展览馆,神舟飞船返回舱、天和核心舱模型旁,始终人头攒动;当“神十五”与“神十四”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时,网友在社交平台纷纷刷屏“老铁来了”;遨游九天的“天宫”“天和”“天舟”等浪漫名称,更是由载人航天工程向全社会征集而来。
每一次叩问宇宙、筑梦九天,都在更多人心中留下好奇与向往。2013年,首次太空授课开讲,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将深邃太空的奥秘直观地展现在全国6000多万名孩子眼前。现在,“天宫课堂”的讲台更大、实验更精彩,天地间的互动也更加丰富:小朋友的画作被带上太空;孩子寄往“天宫”的信收到航天员的回复;中小学生试验载荷将来也能上空间站。正如航天员陈冬在太空回信中所说:梦想的种子一旦撒下……一定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闪烁星辰化为求索未知的热情,牧星耕宇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也方便着日常生活。专为航天服开发的织物材料制成日常衣物、太空育种蔬菜端上百姓餐桌,还有出行导航、卫星电视直播等。随着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能在更多领域体验航天科技创造的获得感。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之家,也是亿万中国人开启对浩瀚太空新想象的起点。如今,收看过第一堂太空授课的孩子里,已经有人投身航天事业;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邓清明的女儿写下“我的爸爸是航天员”,选择和父亲并肩战斗;还有许多心怀热爱的人,成了“追星星”的摄影师、致力于科普的博主、醉心研究的科研工作者……
在动辄以亿年为计量单位的浩瀚宇宙,载人航天三十载或许只是沧海一粟,却把一个文明古国对科学探索的崭新高度标注在了无垠苍穹。银汉不再迢迢,追星逐梦的中国人,期待着看见更深更远的宇宙。
《 人民日报 》( 2023年02月27日 10 版)